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深圳人文历史 > 正文

岁月悠悠:年鉴里的深圳深圳人文历史

类别:深圳人文历史 日期:2015-5-8 19:36:35 人气: 来源:

  ■ 王世巍

  因为撰写《深圳市人口变迁研究》,便经常翻阅各个卷本的《深圳年鉴》。近期出版的年鉴,纸张光鲜,散发着好闻的油墨气息;早年的年鉴,则已变旧泛黄,满眼沧桑。

  翻看近期的年鉴,不太觉得稀奇,因为所记录的事情发生不久,还能够看到或感到。翻看早年的年鉴,倒有些新鲜感,从中可以知道我们没有经历的事情、也可以因年代久远已经模糊的记忆。

  抚今追昔写深圳

  《深圳经济特区年鉴》创刊于1985年,每年一期。1997年,《深圳经济特区年鉴》更名为《深圳年鉴》。到2012年,《深圳年鉴》(包括《深圳经济特区年鉴》)已经出版了28本。28本年鉴一字排开,可以摆满一格书架了。

  深圳建市、成为经济特区,总觉得是不久前的事情,可实实在在已经过去30多年了。在这30多年里,深圳发生的大事小情不知有多少,装在年鉴里的都是方方面面的事实。一本本年鉴,记录下深圳一年年一步步走过来的足迹。洋洋数千万言,卷帙浩繁,汇集了深圳建市30多年来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资料。深圳的发展历程叫人感奋,可几十年就这么一下子过来了,又叫人不胜唏嘘。抚今追昔,感慨良多。

  我产生依据年鉴写深圳的冲动。怎样写呢?我有些朴素的想法,也可以叫做写作的逻辑起点。忠于年鉴是第一位的,具体资料和数据绝不。忠于自己的感觉,绝不虚情假意、。想说、想写的东西很多,但不能像年鉴那样面面俱到、洋洋大观。要突出要点和特色,但要反映出大的发展脉络和时代。不想过多引经据典,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好。要做大量的归纳整理、整合,但不能是年鉴的缩写。要做些拓展,但不做演义。要提炼,但不夸大。会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写下一些感想。总体上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但不完全是一年接一年地写,想以五年规划时期为时间版块集中来写,然后再就深圳建市30多年整个发展历程做些综述,也会在时间上做些穿越。

  特区初创时期的宝贵记录

  年鉴,不像小说那样的文学作品有可读性,但却经久耐用,而且,还像老酒陈醋,年代越久味道越足。

  作为深圳最古老的年鉴,那本1985年出版的《深圳经济特区年鉴》,无疑是最需要重重提及的。因为是创刊号,对于深圳年鉴事业具有开创意义。更因为这本创刊号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1979年至1984年间深圳方方面面的情况,还概略介绍了建市以前深圳的情况,极具史料价值,弥足珍贵。打开内文看,是深圳历史沿革、自然人文、特区发展历程、外引内联、区县和主要企业情况等,市政基本建设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列分别介绍,还收录了《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决定》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等重要文献,再有就是深圳市1979年至1984年统计资料和大事记。

  鉴于五年规划的概念,在研究深圳发展历程时,我常常会把1979年至1985年作为一个时间板块,也常常因为要与后面其他五年规划时期作比较,又会把“六五”时期再论述一下。深圳1985年方方面面情况,要在1986年本《深圳经济特区年鉴》中才能看到。与创刊号比,1986年本《深圳经济特区年鉴》体量小、体例略有变化、内容也有些许增加,增加了建设沿革、体制、司法机构、检察机构、会计师机构、“六五”回顾、社会福利和群团工作等情况。

  现在看这两部问世快30年的大部头,很有历史厚重感。两部年鉴记录了1979年至1985年深圳市从诞生到初长成的历程,留存了很多宝贵信息。建市、成立经济特区之前,深圳是怎样的模样?深圳市、深圳经济特区是如何诞生的?深圳经济特区具有怎样的性质和作用?当时深圳主要实施什么样的政策?那个时期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是怎样的?作为新生事物,全国上下怎样看深圳经济特区?这些问题在年鉴中都能找到答案。

  在1985年深圳大事记中赫然写着,11月29日,《深圳经济特区年鉴》公开发行。当初创办《深圳经济特区年鉴》,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情。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刚建立5年,当年整个深圳市的本地生产总值只有39.02亿元、财政收入也只有6.29亿元,仅仅相当于2012年深圳市相同指标的0.3%和0.4%。底子薄、财政不宽裕,而且深圳当时仍处于百废待兴、大兴土木的状况,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还有,深圳当时就是个大工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整天大家都忙着开发建设,一线建设者不说,就是市委、市许多工作也都是与生产建设有直接关系。想想看,在那样一个大的社会氛围里,还能有心思做出不惜人力、财力去编辑出版年鉴的决定,确实了不起。向当年那些做出编辑出版年鉴决策的领导同志致敬!向那些作者和编者致敬!

  老年鉴的书皮和彩页

  作为深圳最老的年鉴,那本1985年出版的创刊号《深圳经济特区年鉴》很有历史厚重感,单看书皮和彩页就知道了。

  书皮是一整张照片,是当时深圳的街景:国贸大厦虽然尚有一半的脚手架缠身,但已经出作为当时中华第一高楼的雄姿:那十几栋高层楼宇放在今天深圳街景中肯定不起眼,但当时全国各地极少有高层建筑,这样成群结队的高楼绝对让人眼前一亮、艳羡不已:画面中还能看到,狭窄弯曲又有些破烂的马和简陋的平房,等等。30年前的深圳模样就是如此这般。

  前面的彩页不多,可都是珍贵的老照片。有和的题词笔迹,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题词是“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书内还有视察深圳的照片,和其他领导同志,都身着中山服,洋溢着心满意足的微笑。还有两张地图,一张是深圳市行政区划图,一张是深圳经济特区示意图。现在与当时比,深圳市的地理没变,可行政区划和地名称谓却有相当的变化。那些反映各行各业的照片,都体现着当时深圳的城市特色和时代特色: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和沙头角口岸的照片,出了深圳的口岸功能;罗湖区是最先成片开发、形成模样的区域,几幅城市建设方面的照片就都是罗湖区的景致;工业方面,电子工业的照片居多,正大康地饲料厂和百事可乐饮料厂都是外资血统,这些都反映了深圳工业的特点;虽远不如现在商场那样宽敞明亮、琳琅满目、色彩缤纷,但从当时商场里摆放着的服装来看,已一改款式单一、色彩单一的状况,出生活的多姿多彩;种养业的照片好看,红彤彤硕果累累的荔枝林、肥美的沙井吊养蚝和鳗鱼养殖场透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养牛场里一排排身体黑白相间的奶牛和养鸡场里一层层红鸡冠形成别样的景致;西丽湖度假村、香蜜湖度假村、石岩湖度假村和银湖旅游中心,是当时深圳市著名旅游景点,当时冠以度假村名头的景点在全国也不多;深圳大学教学楼应该已经启用,但一角的建筑工地清晰可见,老博物馆大楼正脸儿已干干净净,却难以边上未退去的脚手架和背后的塔吊,科学馆主体已完成,但前面的塔吊和包裹的脚手架很惹眼,体育馆虽真容全现,可仍能见少许的脚手架,人民医院第二门诊部和华侨医院门诊部是完全建好的模样。

  书皮和彩页上的这些图片,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行各业正在发展建设中的写照,是建立经济特区初期燃烧岁月的缩影。(作者系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

关键词:深圳人文历史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2 深圳特区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