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深圳风俗 > 正文

【小编带你过春节】玩:风俗大搜罗

类别:深圳风俗 日期:2017-11-12 18:09:04 人气: 来源:

  贴福字,汉族传统年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汉族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剪窗花,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窗花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挂年画是汉族春节特有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新年里,将年画挂在门上或壁上。由古代贴门神演变而来,原为驱邪,后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旧时常挂“五谷丰登”、“五子登科”等,现代则常挂“月历牌”年画,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木版年画作为地道的汉族农民画,植根于民间,土生土长,集中了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勤劳智慧,凝结了广大汉族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和强烈愿望。

  通过电视观看春节晚会最早始于1960年,那时的春节晚会(当时叫做“除夕晚会”)采用录播的形式进行节目传输。到了1983年,春节晚会剧组采用了现场直播的节目传输形式,并用现场开辟的4部热线电话加强这种“共时性”与临场感。这样,人们在观看晚会节目时,就不再是简单的与己无关的“观看”,而是要“在春节晚会中过年三十”了。这天晚上,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骤然上升,人们普遍爱上了这种通过现场直播与亿万在春节晚会中高高兴兴“过节”的新样式。于是,自从1983年起,传统的年俗文化又添置了一项新内容看春晚,春节联欢晚会因而成为当代生活的“新年俗”。

  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这声声爆竹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特有的集于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由于起源于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他们的钱,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赶庙会的人中,大多数都有拜神求福、去祸免灾的明确目的,而且依名庙神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庙会具有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姓安康的美好寓意。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2 深圳特区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